10

2021

-

07

西瓜记


  西瓜记    (一)       谷雨时节,已经有了春天的模样,贫瘠的黄土高原也开始逐渐苏醒,桃花杏花争先恐后地绽放,田间地头也长出各种野草。远远望去,竟有点春意盎然的味道。这块贫瘠的土地也好像变得生动起来了。                            天气逐渐转暖,老家也开始种西瓜了。       我的老家在黄河岸边,打记事起那里就是一块米粮川。引水灌溉,一年下来虽不富裕,倒也衣食无愁,那里土地肥沃,盛产花生、西瓜、白菜等经济作物,谓之三宝,尤其是西瓜,更是一绝,瓤红籽黑,夏日炎炎时能尝到一块满口生津消暑止渴的西瓜,不失一件美事。其他地方也种西瓜,但就是没有家乡的地道,一方水养一方人,还是有点道理的,这么些年下来也就成了品牌,或者说是名片。        父亲今年也计划种几亩西瓜,为了赶早刻意在邻村的大棚里育了苗,等到苗儿长大,就可以直接挖出来栽种,这样能比种瓜籽提前上市半月或二十天左右,那可是黄金时间,一天一价,最早上市的西瓜价格要高点,收入自然丰腴些,于是人们都争相去育苗,要是去晚了可能就排不上队。父亲育了两亩抗病早冠龙,成熟时间短,瓤口也不错,每当提起这事父亲总是一脸得意,感觉 就像看到了一地大西瓜,笑起来脸上的褶子聚成了一朵花。   (二)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年初的时候我是不建议种地的,在我们姊弟软磨硬泡后依旧种了八九亩。其中有将近一半是西瓜。虽然西瓜的经济价值可观,但种植比较麻烦,而且要抢节令,从种到地里的那一天开始就像照顾小孩一样无微不至,既怕凉又怕热,即便拔草也要护着瓜苗,一棵一棵的清除,每到除草时候就看到瓜地里人们都撅着屁股跪在地里拔草,外来人不明所以还以为在找什么宝贝。        等西瓜生长出来需要掐瓜,所谓掐瓜就是为了保证西瓜质量,让一棵西瓜蔓只结一颗瓜,把其它长势较差的西瓜去掉,物竞天择,只有最好的那颗才可以留下。小时候帮着干活,总是分辨不出优劣来,经常掐掉主藤上长得比较茁壮的西瓜,那这株西瓜就算完了,为此没少遭父母呵斥,以至于后来这种技术活就不用我们染指,在他们心里农作物是有灵性的,你对他小心呵护自然会报之以瓜的。       等西瓜长成熟后就准备上市,不过不敢贸然开元,一般都要请村里比较懂的行家到地里去甄别一下,这颗敲几下听听声,那颗摩挲几下,直到听到说声可以开元了,才把悬在嗓子眼的心放下,要是听到说再等等,就会一脸懊恼,眼瞅着别人发财,少不了插科打诨一番,也有一些愣头青就是不信邪,摘了一车西瓜抢行情,买主让现场切一颗看看,结果是粉脸的,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里外受损失。       我们那里土地比较金贵,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肥沃有的相对贫瘠,也不知谁出的馊主意,把地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每家都能优劣均摊,但这样的缺点就是偌大一块田地硬生生分成些条状,这边到那边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不等,给耕种带来麻烦,经常听到谁家把谁家多犁了点而争吵,然后找出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去仲裁一下,不管最后决断的是否公平,这两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就会不说话,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感觉有多大仇似的。        那些条状的土地收获的时候比较麻烦,经常要扛着出去,尤其西瓜,扛在肩上咯的眼里直冒星星,感觉每走一步都如负千斤。那些年判断一个好庄家人就看担西瓜的数量,要是没把子力气讨老婆都是难事,我直到现在还对那营生心有余悸,这也就是我不想让父亲多种西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三)        我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到河对岸的县城去卖西瓜,为了赶早市,清晨4.5点钟就要起床到渡口排队,到渡口边要下一个大坡,一般牲口都不行,家里养的是驴,没劲,下坡腿直哆嗦,只能靠人工,在平车后边绑一根木棍,将辕扬起靠木棍摩擦来刹车,然后后边还栓一根绳子,后边的人使劲拽着,那场面非常刺激紧张。我现在还能梦到那场景,父亲红着脸双目圆睁,竭尽全力的控制着方向,我在后边扯着绳子,只是稍一发力便醒了。        到了渡口才发现已经有不少车在排队,或许那些人晚上就在那住着,那时的渡河工具是轮渡,船把式扯开嗓子喊一声,坐好了,发动机一响船便开始出发,有时夏季河里水大,船在浪里像一叶浮萍一样起落,要是没坐过船会吓得出一身冷汗。过了河到县城还有七八里地,前边人拉后边人推,这样一来二去到了县城已经日上三竿。卖瓜就得要赶早,于是我们找一个相对热闹的地方停下车,这才能缓口气。        卖西瓜也是一门技术活,会吆喝的人卖得快点,性格腼腆就会吃亏不少。村里的二狗子就是叫卖行家,如果难得开市,就会有人喊道:二狗子给咱唱几嗓子,二狗子也不含糊,吧嗒吧嗒抽几口烟,拉起搭在肩膀上一条分不清颜色的毛巾,擦一把脸,张嘴就来:        刚摘露水大西瓜,保沙保甜保泻火,        媳妇吃了皮肤白,老人吃了身体好,        娃娃吃上考大学,后生吃上不会熬。         ....        那浑厚的嗓音穿透力很强,飘飘悠悠的,不时便会聚拢一群人,热闹起来,我们也冲着这个吆喝凑到边上,少不得也蹭点人气,运气好点不到中午就可售罄,最迟也在傍晚时分,一般不会过夜。不过越往后就越难,主要是市场需求量有限,随着更多的西瓜涌入,市场很快饱和了,人们也开始挑剔了,那时就是所谓的市场挤压,销售也成为件头痛事。        早些年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直费解丰收年还要受煎熬,后来逐渐明白,东西多了便不值钱了,就如《悯农》有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以每年西瓜成熟季也是个愁肠,西瓜这东西不能存放,必须要在最好的时候卖掉,那时偌大个县城不出多远就会碰见戴着草帽的瓜农,不出几日价格一落千丈,说也奇怪,价格越是便宜越难以销售,好像人们都不吃西瓜了一样,经常一天都卖不完一车。记得最惨的时候父亲用半车西瓜换了两个碗托,回家的路上父亲前头拉着车,脸色铁青,我在后边小心翼翼地跟着,夕阳余晖拉长了一高一矮两个影子,显得有点悲壮。        前两年农业园区来了一位办实事的书记,为了解决本地特产销售难的问题,另辟蹊径,搞了个西瓜节,通过西瓜雕刻、文艺表演等,吸引一些文人墨客和商贾游人,借此推销本地特产,同时也推动家乡旅游文化。没成想效果极佳,随后便成立了瓜果市场,解决了销售难问题。不管价格如何,至少免去那些舟车劳顿和安全隐患,这样连续办了几年,几乎成了传统,去年我抽空回去见识了一下,的确热闹非凡,颇有一番风味。当人们提起这位李书记时都赞不绝口,想来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领导,人们都不会轻易忘记。   作者简介      史仰崇,男,府谷人,2013年入职京府煤化电厂至今。   京府煤化文学爱好者小组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团队       组长:路云飞 编辑:李林        通稿校对:李琴               顾问:王炜、杨建勋   收稿:李林   征稿启事 Q1 素材范围 1.公司文化活动的相关影像作品,以及从活动中得到的感悟的文字材料。 2.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市场信息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文字或影像作品均可。 3.源于客户和市场的心得随想。 4.公司生产活动中关于工艺设备技术改造的事迹材料,题材不限。 5.反映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例如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行;钻研业务、技术创新的工匠精神等作品)。 6.源于工作、生活的随笔、感想,题材不限。 7.“四讲”实践活动、党建工作专题,题材不限。   Q2 注意事项 1.审稿期为一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刊用,稿件无论发表与否,凡是在日常企业文化活动中积极收集整理资料并上报的,予以积分奖励10分/篇,积累至100分,奖励100元。 2.题目自拟,内容紧扣主题,真实、朴实、感情真挚。作品要求原创,拒绝抄袭、剽窃。 3.每篇作品需注明文章标题、作者姓名、所在部门、联系电话。   Q3 投稿邮箱 430520496@qq.com                                                                                                                             京府煤化文学爱好者小组微信平台编辑部                                                                                                                                                                                                     2021年7月10日

  西瓜记   

(一)

      谷雨时节,已经有了春天的模样,贫瘠的黄土高原也开始逐渐苏醒,桃花杏花争先恐后地绽放,田间地头也长出各种野草。远远望去,竟有点春意盎然的味道。这块贫瘠的土地也好像变得生动起来了。                     

      天气逐渐转暖,老家也开始种西瓜了。

      我的老家在黄河岸边,打记事起那里就是一块米粮川。引水灌溉,一年下来虽不富裕,倒也衣食无愁,那里土地肥沃,盛产花生、西瓜、白菜等经济作物,谓之三宝,尤其是西瓜,更是一绝,瓤红籽黑,夏日炎炎时能尝到一块满口生津消暑止渴的西瓜,不失一件美事。其他地方也种西瓜,但就是没有家乡的地道,一方水养一方人,还是有点道理的,这么些年下来也就成了品牌,或者说是名片。

       父亲今年也计划种几亩西瓜,为了赶早刻意在邻村的大棚里育了苗,等到苗儿长大,就可以直接挖出来栽种,这样能比种瓜籽提前上市半月或二十天左右,那可是黄金时间,一天一价,最早上市的西瓜价格要高点,收入自然丰腴些,于是人们都争相去育苗,要是去晚了可能就排不上队。父亲育了两亩抗病早冠龙,成熟时间短,瓤口也不错,每当提起这事父亲总是一脸得意,感觉 就像看到了一地大西瓜,笑起来脸上的褶子聚成了一朵花。

 

(二)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年初的时候我是不建议种地的,在我们姊弟软磨硬泡后依旧种了八九亩。其中有将近一半是西瓜。虽然西瓜的经济价值可观,但种植比较麻烦,而且要抢节令,从种到地里的那一天开始就像照顾小孩一样无微不至,既怕凉又怕热,即便拔草也要护着瓜苗,一棵一棵的清除,每到除草时候就看到瓜地里人们都撅着屁股跪在地里拔草,外来人不明所以还以为在找什么宝贝。

       等西瓜生长出来需要掐瓜,所谓掐瓜就是为了保证西瓜质量,让一棵西瓜蔓只结一颗瓜,把其它长势较差的西瓜去掉,物竞天择,只有最好的那颗才可以留下。小时候帮着干活,总是分辨不出优劣来,经常掐掉主藤上长得比较茁壮的西瓜,那这株西瓜就算完了,为此没少遭父母呵斥,以至于后来这种技术活就不用我们染指,在他们心里农作物是有灵性的,你对他小心呵护自然会报之以瓜的。

      等西瓜长成熟后就准备上市,不过不敢贸然开元,一般都要请村里比较懂的行家到地里去甄别一下,这颗敲几下听听声,那颗摩挲几下,直到听到说声可以开元了,才把悬在嗓子眼的心放下,要是听到说再等等,就会一脸懊恼,眼瞅着别人发财,少不了插科打诨一番,也有一些愣头青就是不信邪,摘了一车西瓜抢行情,买主让现场切一颗看看,结果是粉脸的,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里外受损失。

      我们那里土地比较金贵,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肥沃有的相对贫瘠,也不知谁出的馊主意,把地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每家都能优劣均摊,但这样的缺点就是偌大一块田地硬生生分成些条状,这边到那边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不等,给耕种带来麻烦,经常听到谁家把谁家多犁了点而争吵,然后找出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去仲裁一下,不管最后决断的是否公平,这两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就会不说话,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感觉有多大仇似的。

       那些条状的土地收获的时候比较麻烦,经常要扛着出去,尤其西瓜,扛在肩上咯的眼里直冒星星,感觉每走一步都如负千斤。那些年判断一个好庄家人就看担西瓜的数量,要是没把子力气讨老婆都是难事,我直到现在还对那营生心有余悸,这也就是我不想让父亲多种西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三)

       我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到河对岸的县城去卖西瓜,为了赶早市,清晨4.5点钟就要起床到渡口排队,到渡口边要下一个大坡,一般牲口都不行,家里养的是驴,没劲,下坡腿直哆嗦,只能靠人工,在平车后边绑一根木棍,将辕扬起靠木棍摩擦来刹车,然后后边还栓一根绳子,后边的人使劲拽着,那场面非常刺激紧张。我现在还能梦到那场景,父亲红着脸双目圆睁,竭尽全力的控制着方向,我在后边扯着绳子,只是稍一发力便醒了。

       到了渡口才发现已经有不少车在排队,或许那些人晚上就在那住着,那时的渡河工具是轮渡,船把式扯开嗓子喊一声,坐好了,发动机一响船便开始出发,有时夏季河里水大,船在浪里像一叶浮萍一样起落,要是没坐过船会吓得出一身冷汗。过了河到县城还有七八里地,前边人拉后边人推,这样一来二去到了县城已经日上三竿。卖瓜就得要赶早,于是我们找一个相对热闹的地方停下车,这才能缓口气。

       卖西瓜也是一门技术活,会吆喝的人卖得快点,性格腼腆就会吃亏不少。村里的二狗子就是叫卖行家,如果难得开市,就会有人喊道:二狗子给咱唱几嗓子,二狗子也不含糊,吧嗒吧嗒抽几口烟,拉起搭在肩膀上一条分不清颜色的毛巾,擦一把脸,张嘴就来:

       刚摘露水大西瓜,保沙保甜保泻火,

       媳妇吃了皮肤白,老人吃了身体好,

       娃娃吃上考大学,后生吃上不会熬。

        ....

       那浑厚的嗓音穿透力很强,飘飘悠悠的,不时便会聚拢一群人,热闹起来,我们也冲着这个吆喝凑到边上,少不得也蹭点人气,运气好点不到中午就可售罄,最迟也在傍晚时分,一般不会过夜。不过越往后就越难,主要是市场需求量有限,随着更多的西瓜涌入,市场很快饱和了,人们也开始挑剔了,那时就是所谓的市场挤压,销售也成为件头痛事。

       早些年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直费解丰收年还要受煎熬,后来逐渐明白,东西多了便不值钱了,就如《悯农》有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以每年西瓜成熟季也是个愁肠,西瓜这东西不能存放,必须要在最好的时候卖掉,那时偌大个县城不出多远就会碰见戴着草帽的瓜农,不出几日价格一落千丈,说也奇怪,价格越是便宜越难以销售,好像人们都不吃西瓜了一样,经常一天都卖不完一车。记得最惨的时候父亲用半车西瓜换了两个碗托,回家的路上父亲前头拉着车,脸色铁青,我在后边小心翼翼地跟着,夕阳余晖拉长了一高一矮两个影子,显得有点悲壮。

       前两年农业园区来了一位办实事的书记,为了解决本地特产销售难的问题,另辟蹊径,搞了个西瓜节,通过西瓜雕刻、文艺表演等,吸引一些文人墨客和商贾游人,借此推销本地特产,同时也推动家乡旅游文化。没成想效果极佳,随后便成立了瓜果市场,解决了销售难问题。不管价格如何,至少免去那些舟车劳顿和安全隐患,这样连续办了几年,几乎成了传统,去年我抽空回去见识了一下,的确热闹非凡,颇有一番风味。当人们提起这位李书记时都赞不绝口,想来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领导,人们都不会轻易忘记。

 

作者简介

     史仰崇,男,府谷人,2013年入职京府煤化电厂至今。

 

京府煤化文学爱好者小组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团队

 

    组长:路云飞

编辑:李林

       通稿校对:李琴

              顾问:王炜、杨建勋

  收稿:李林

 

征稿启事

Q1
素材范围

1.公司文化活动的相关影像作品,以及从活动中得到的感悟的文字材料。

2.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市场信息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文字或影像作品均可。

3.源于客户和市场的心得随想。

4.公司生产活动中关于工艺设备技术改造的事迹材料,题材不限。

5.反映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例如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行;钻研业务、技术创新的工匠精神等作品)。

6.源于工作、生活的随笔、感想,题材不限。

7.“四讲”实践活动、党建工作专题,题材不限。

 

Q2
注意事项

1.审稿期为一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刊用,稿件无论发表与否,凡是在日常企业文化活动中积极收集整理资料并上报的,予以积分奖励10分/篇,积累至100分,奖励100元。

2.题目自拟,内容紧扣主题,真实、朴实、感情真挚。作品要求原创,拒绝抄袭、剽窃。

3.每篇作品需注明文章标题、作者姓名、所在部门、联系电话。

 

Q3
投稿邮箱

430520496@qq.com

                                                                                                                            京府煤化文学爱好者小组微信平台编辑部                                                     

                                                                                                                                               2021年7月10日

西瓜,就是,父亲,作品,后边,人们,时候,就会,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