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

-

06

高慧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读《我们仨》有感

 

杨绛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被尊称为“先生”的中国女性,尽管她自己也并不太乐意这个称呼。杨绛先生在86岁的时候,她失去了她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媛,次年,她再一次的失去了她自己的丈夫,很难想象,那时候的杨绛先生心里该有多难受,就像她在《我们仨》这本回忆录里说的那样: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了,家在哪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本《我们仨》是那种古朴庄重的装帧,微微泛黄的纸,简单而与众不同。封面的上方用很淡的白色写了“Mom.Pop.圆O”这样三个称呼,这称呼让人看上去好亲切啊! 尤其钱钟书先生在书中的书呆子形象更加让人感到亲切,从开始对家务事的一无所知,到最后他很快就“入乡随俗”的学会了做早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为杨绛先生做了一辈子早餐,让我觉得这个书呆子学者也是有可爱的一面的。

这本书原计划是一家三口共同写——钱钟书写妻子和女儿,杨绛写丈夫和女儿,钱媛则写父母。由于阿圆病重只写了五篇,再也无法写下去,亲人去世以后由93岁的杨绛先生书写。

读《我们仨》时起初并没有太懂“梦”,通读一遍之后,我真的无法想象杨先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书中没有悲天动地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杨绛先生用最平实和最真诚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她和丈夫、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温情和沉淀许久的回忆。 

故事其实很简单,很普通的三口之家。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人生如梦,梦幻泡影”,为后面的生离死别做下了铺垫。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离去。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简洁,平平淡淡,不管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伤,他们始终把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阿圆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钟书是我们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过半个地球,走过半个世纪。

尤其写到阿圆,触动了我的心底柔软,阿圆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父女间的对话,像极了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的调皮可爱!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多么聪慧纯真的阿圆!

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杨绛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如何不会牵挂!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想想都心痛……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打转了,被这位痛失爱女和爱人的百岁老人从容看待生死所感动!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间没有永远”……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媛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妈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收藏起来,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

这本书只有165页,很薄,但它的内容很有分量,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魅力四射,深深打动读者。它以一位跨世纪老人发自肺腑的独白,诠释了人生的真谛。“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代大家杨绛先生更是亿万读者心灵的导师!杨绛先生用她的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一生,也因为有“我们仨”,感觉并不孤独,生活很有意义。读过这本书,你会觉得,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人生苦短,珍惜当下,在还来得及之时,感念相聚之幸,珍惜陪伴之福。